網頁

2010年9月15日

由A至M


正確的譯名應為「中下階層的衝擊」但大前先生所作的解構名詞「M型社會」貼切的形容了當前日本中產階級逐漸消失的形勢,因而成為台灣的流行用語。「M型社會」在Wiki的解義為:

“描述日本社會由原來以中產階級為社會主流,轉變為富裕與貧窮兩個極端。”

不像香港,七八十年代的日本沒有很多錢多得令人乍舌的富豪,亦沒有太多在貧窮線下掙扎的草根階層。因為收入差別不大,日本便曾號稱“一億中流”,意即有超過一億二千萬人口的日本,有一億人自覺屬於中產階級。這是典型胖矮的A型社會,階級流動暢通。但隨著地產泡沫於90年代初爆裂後,日本即陷入長期的經濟不景氣及通縮,至今仍未恢復過來。伴隨這情況的是上班族的人工凍結或下調,「只要一直服務公司,就會慢慢升職加薪」這個大前題無可避免的崩塌。

印象中的日本的經濟雖然經歷了近20年的停滯不前,但人民普遍的生活水準在世界中仍是數一數二,尢其是工資,平均來說仍屬世界的上流階層。 但原來這是誤解。日本的物價之高無出其右,由於市場封閉和盲目相信國產的物品質量較佳的關係,一般食物的價格都高居不下。據書中指,和其他國家的價格比較,米是美國的4倍;麵粉是英國的兩倍;牛肉是澳洲的5倍,新加坡,美國的4.5倍,連橙也是一般國家的兩倍至三倍。這是日本中下階層生活過得如此捉襟見肘的主要原因。

與普遍的觀點不同的是,大前先生認為經濟停滯不前與週期性的景氣不佳無關。「通縮」亦只不過是價格「正常化」的表現,而不是甚麼經濟危機而需要加以阻上。所以用印銀紙,零利率這些傳統的辦法根本不會奏效。歸根究底,這是經濟全球化的影響。日本是個出口國,產品無可避免地要和其他國家競爭,面對經濟「無國界」化,壓抑成本最簡單的方法便是壓抑工資或將生產地外移至成本較低的地方。但與此同時,日本抗拒外來的便宜物品,應為它們粗製濫造不及國產的精美,消費者根本連選擇的權利也沒有。政府一如已往的選擇去維護生產者的利益﹣一群為數較少卻很吵鬧的單位,卻疏忽了生活者應有的權利。這個日本結構性的問題。

「M型社會」發行於2006年。至今過了四年但日本除了換了5位首相外,政治上似乎還是乏善可陳,在改革的道路上還是沒有方向感。寫此文之時正值日本民主黨的黨魁選舉,代表求變的菅直人在選舉戰上戰勝了代表保守勢力的小澤,但菅直人有沒有改革的領導能力和選民有沒有耐性將成為日本未來發展的要點。

1 則留言:

  1. Wow, great writing. You are a very good writer.

    回覆刪除